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kpq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kpq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kpq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kpq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二)_新闻中心_beplay网页_beplay网页版app
欢迎访问beplay网页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8333811520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二)

来源:beplay网页    发布时间:2025-01-01 13:02:46
详细信息

  太行深处,滹沱北岸,石家庄市西柏坡镇北庄村,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山环水抱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每天清晨,日出正东峰,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准时在村民广播中唱响。北庄村,就是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

  2021年春节前夕,习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们带领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摘掉了贫困帽子,我感到很高兴。”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广场隆重举行,近3000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组成合唱团,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诞生在风雨如磐战争岁月的红色战歌,又成为新时代新征程逐梦奋进的催征号角。

  北庄村口,一座雕塑异常醒目,两只强壮有力古铜色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六个大字鲜红热烈,如燃烧的火焰,瞬间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疯狂“扫荡”,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边区农村开展斗争。在北庄村,服务团的两个年轻人牧虹和卢肃被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英勇抗敌的铮铮铁骨所激励,“趴在老乡家屋后山坡上”写就了这首歌。

  跟着广播里的旋律,循着步道走进北庄村。一位老人正坐在路边小马扎上轻声哼唱,粗糙的大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美好的回忆似乎在眼中流转。老人叫王文雪,有一段往事始终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在西柏坡办公,中宣部、中央机要处就驻扎在北庄村,她的婆婆和上百户村民自发地腾出房间忙前忙后。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机要处工作人员徐爱民回北庄“走亲”,深情回忆起当年王文雪的婆婆哼着调儿帮他们带孩子、收拾房间、贴玉米饼子的场景,说那香甜味儿、那旋律,一直都记得。

  歌声激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沟沟坎坎里都是团结奋斗的故事。76岁的齐泽民是北庄村的老党员,唱着这首歌长大,唱着这首歌和乡亲们建设家乡。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岗南水库,全村百姓在党员带领下,从稻麦两熟的“米粮窝”搬到人均不足三分田的高岗旱地,不计报酬加入修水库的队伍。“每次干活儿,都唱歌,不管何时,调子一起,大家伙儿就有使不完的劲。”讲到动情处,老人抖擞精神唱将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各级扶贫队伍帮扶下,北庄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逐梦小康。齐泽民等党员带头让出自家宅基地支持村里修路,建造蓄水池,铺通柏油路,实施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8年全村整体脱贫。

  “2021年,北庄村又迎来了一个发展大机遇。”在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驻足在习的回信前:“脱贫以后的路怎么走,怎么发展、怎么传承,我们是有过茫然的。在回信中要求北庄村全体党员‘充分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回信让我们坚定了信心,找到了出路!”

  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牢记习嘱托,征求群众意见,论证村里的“长短板”,谋划出“红色北庄、绿色振兴”新蓝图。

  80多年前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在石家庄市西柏坡镇北庄村唱响。图为2023年10月拍摄的北庄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如何让团结歌和团结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传得更远、唱得更响?北庄村提出“让村民自己来讲团结故事”,精心打造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齐唱团结歌,展示团结力量,感召更多的人。

  漫步北庄,路面平坦干净,街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农家院错落有致,“团结书屋”、“团结大食堂”、“团结北庄手工坊”等一个个主题点缀其间,红色历史、红色文化扑面而来。

  “80后”的王亚梅是习回信后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创办的“团结北庄手工坊”,把时尚元素注入老一辈人传统布鞋手艺里,颇受年纪轻的人喜欢。我们好奇为什么叫团结手工坊?“因为特别团结啊。”王亚梅笑着回答,“过去乡亲们在土炕上、油灯下,把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拥护爱戴,一针一线纳进军鞋里,今天我们要继续把这份信仰纳进新时代的‘千层底’里。”

  “纳一双50元,坐在家门口给游客说说故事,和邻里们唠唠嗑,一个月能挣千把块。”70多岁的关凤霞每天都来上班,言语间满是幸福。走进她家小院,黄墙黛瓦,整洁干净,屋内液晶电视、空调冰箱一应俱全,阳台上一盆盆鲜花争奇斗艳,在斜阳下绚烂绽放。

  临别,封红卷带我们去打麦场看当年《团结就是力量》歌剧首演的“历史再现”。正值演出结束,就如80多年前一样,所有参演村民一起跑到场地中间,互相挽起臂膀齐唱团结歌,围观游客也纷纷起身,融入壮阔的洪流,汇聚成歌的海洋。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慷慨激昂、雄壮有力的歌声,在广场、在空中、在人们心中久久激荡。

  习深刻指出:“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北庄村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

  泛黄的火车票、老旧的信号灯、锈迹斑斑的铁轨……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隧道,静静陈列的文物展品、图片史料,诉说着我国铁路发展的沧桑岁月。今天的中国,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天堑变通途,从“路网稀疏”到“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75年巨变见证复兴之路。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上行驶的是来自9个国家、198种型号的4069台蒸汽机车,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览会’。”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副主任刘佳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数量少、布局偏、标准杂、质量差,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万多公里。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人民铁路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干线岁那一年,部队上派我去修成渝铁路。这条铁路,清朝的时候就说要修,没有修;北洋政府的时候说要修,也没有修;政府说要修,又没有修;新中国成立以后,来修铁路了,我们来修!”谈及成渝铁路,原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孙贻荪深有感触。这条全长505公里的线路,从开工修建到顺利通车仅仅用时两年,不但结束了“蜀道难”的千古嗟叹,也掀开了中国铁路大规模新线年,武汉长江大桥雄跨两岸,万里长江架起了第一座公铁两用桥;1970年,成昆铁路走出莽莽群山,工程难度世所罕见,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2万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同时,国产蒸汽、内燃、电力机车以及客货车辆也相继研制成功,并形成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推动铁路事业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组织实施一系列铁路建设大会战,大秦铁路、京九铁路和北京西站等重点工程成功落地,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把青藏铁路铺进雪域高原。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此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相继建成投运,中国快速驶入高铁时代。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9.8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

  进入新时代,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快车道。2017年,“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我国变成全球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随后,高铁网进一步加密,并向中西部延伸,更多城市纳入全国高铁网中,构建起以“八纵八横”为主通道,区域连接线、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密集网络。

  驾驶高铁行驶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今年51岁的火车司机韩军甲由衷感慨:“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本驾照是开蒸汽机车的,1998年驾驶内燃货运机车时,最高时速才100公里,当时怎么也没想到火车还能跑到300公里,但现在我们都能跑350公里了。”从1992年工作到现在,韩军甲驾驶过35种车型,考了9本铁路机车驾照,亲历了中国铁路六代机车变化。如今,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人类享受美好出行的真实写照。

  “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习多次深情点赞高铁,称赞其先进的技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图为2024年8月19日,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商合杭高铁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周围/摄“就像盖房子,外国人已经有了一定预置结构,门窗、水泥等部件都齐了,只需要加以组合就行,而最初我们是从烧砖头、炼铁开始的。”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2012年底,原铁道部牵头,联合国内产、学、研多家单位,拉动全产业链几百家核心配套企业一同参与,全面启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历经5年多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2017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成功问世。正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高铁才得以用较短时间实现“弯道超车”。

  漫步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展厅,记者看到,一个名为“开行公益‘慢火车’”的展板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公益“慢火车”具有票价低、停站多等特点,服务沿线乡村群众出行、赶集、通勤、就医等需求。当前,“慢火车”覆盖22个省份、停靠691个站点,途经35个民族地区、104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市。

  今年9月14日,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新时代的中国,高铁营业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旅客发送量、周转量世界第一,货物发送量、周转量世界第一。

  高空俯瞰,神州大地,路网密织,列车疾驰。一条条铁路连通山海、压缩时空,把辽阔的华夏大地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铺展开一幅壮美的现代化新画卷。

  深秋时节,驾车驶入辽宁鞍山市区,行至五一路立交桥上,远远就看到一片“钢铁森林”,那便是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鞍山基地主厂区。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的高炉、高低错落的管道、鳞次栉比的厂房,静静诉说着岁月的荣光。置身厂区内,实时滚动的数字大屏、奔涌而出的炽热钢水、快速移动的火红钢板,处处涌动着澎湃的活力。

  鞍钢作为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的发展蜕变,映照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75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想钢盼钢,而彼时人均钢产量还不够打一把菜刀。“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钢二代”智春山经常听父亲讲起往事,“高炉被炸坏了,炉顶长满了草,机器都锈了,仓库也是空的,有日本专家甚至说‘这里只能种高粱’。”

  从废墟上艰难起步,鞍钢人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刨冰雪、扒废料,献交炼钢器材的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在党中央号召下,近两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也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支援鞍钢建设。

  “为工业中国而斗争”。1949年7月,鞍钢盛大的开工典礼上,党中央专门送来的贺幛,激励着一代代鞍钢人艰苦奋斗、 强我中华。

  从1949年的9.97万吨到2023年的5589万吨,鞍钢粗钢产量增长了数百倍,稳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根重型钢轨,到钢材大范围的应用于“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复兴号驰骋、港珠澳大桥飞架等,“钢铁长子”跟随中国发展的脚步一路向前,源源不断贡献钢铁力量。

  进入新时代,中国早已告别无钢缺钢的历史,钢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但对钢铁行业来说,却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的严峻态势。何去何从?鞍钢亟须寻找新出路。

  “一定要调结构啊。”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在辽宁代表团对鞍钢的殷切嘱托,如同灯塔照亮了前行之路。

  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与110多家厂办大集体公司实现彻底分离;重组本钢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端掉“大锅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方面提升企业活力效率……新时代的鞍钢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和意志,大刀阔斧调结构,重整行装再出发。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习考察钢铁企业时作出的重要指示。鞍钢人牢记于心、践之于行,在科学技术创新上持续用力,努力开发生产更多技术上的含金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2023年10月,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其所用钢轨全部来自鞍钢。“咱们提供的3.8万吨钢轨全部为100米长定尺钢轨,偏差不超过0.1毫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鞍钢技术人员和记者说,“国际上铁路钢轨长度大多规格为25米。越长的钢轨焊接点越少,乘车体验越舒适。但对钢轨制造来说,越长越容易变形,对平直度和表面平整度等指标要求也越高。”

  鞍钢集团在中国东北、西南、东南、华南等地有十大生产基地,具备5300万吨铁、6400万吨钢、4.6万吨钒制品和50万吨钛产品生产能力。图为鞍钢股份冷轧厂生产现场。鞍钢集团供图半个多世纪前,当国家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用钢发愁时,鞍钢接下重任,刻苦研发出新钢种,一时被人们称为“争气钢”。如今,鞍钢研制的超强海工钢、高强汽车钢、高端核电钢等一大批高精尖钢材,一次次书写下“全球首发”、“填补空白”等新纪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铸就“钢筋铁骨”。

  习指出,要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跟时代潮流,鞍钢正全方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在鞍钢股份炼铁总厂集控中心,75米长的数字大屏上五颜六色的数字、曲线不断跳动,大屏背后是全球最大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技术人员在屏幕前便可实时掌握并调整生产动态;在鞍钢股份冷轧厂涂镀分厂彩涂生产线,没有传统工厂的喧嚣与忙碌,只有机器人灵活地穿梭其间,生产、搬运、储存、检测等环节均由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完成……预计到2025年,鞍钢将建成105条智能化产线家以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主要产线%。

  走进鞍钢矿山生态园,穿行于满目青绿的草坪、树木环绕的林间小路、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很难想象脚下曾是寸草不生的铁矿排岩场。近年来,鞍钢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充分的利用自有厂区及矿山闲置土地、厂房屋顶等自有资源,开发光伏及风电,推动绿电发展;同时加大矿山复垦改造,累计完成绿化复垦面积3800余公顷,复垦率达91.6%,曾经“荒漠起高炉”的场景不再,一座座花园式工厂拔地而起。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变,鞍钢努力让共和国的钢铁脊梁更加坚实挺立。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为国防安全筑牢钢墙铁壁,支撑起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发展是我国从缺钢少钢迈向钢铁强国的生动缩影。新征程上,鞍钢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复兴贡献更强钢铁力量。